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長城: 紅軍武裝割據自毀長城終敗走蘇區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  孟子說過,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。蔣介石心腹、國民黨重要人物陳誠曾對中共在贛南一帶創建根據地分析指出,瑞金是“種一年吃三年”之地,“維持一個經濟生活自給自足的局面,是可能的”。


  

  1931年11月7日,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合影。左起:任弼時、朱德、鄧發、項英、毛澤東、王稼祥


  贛南“富而不庶”,軍隊“取給於當地”並非難事。加上江西地形“進可以攻,退可以守……不難左右逢源”。更重要的是贛南一帶人民對政府的“希望破滅”,易受中共宣傳,“所謂貧窮是繁殖紅色細菌的溫床”。當時中共武裝割據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,但最終結果世人皆知,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後,中央紅軍開始長征。《中華讀書報》2012年2月15日刊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陳鐵健撰文《紅軍何以敗走蘇區?》,作者指出,軍事上受制於敵之外,還有內生瓶頸的制約。中央蘇區人力、物力、經濟、政治資源都日益匱乏,中共生存和作戰資源都面臨極大挑戰。中共政策越發激進,肅反運動、查田運動、擴紅運動、濫發公債、強收谷米同時展開。竭澤而漁,殊求無度的極端辦法,加上國民黨軍嚴密封鎖,兩年之內便把蘇區弄到資源枯竭、師老兵疲、財盡民困之境。

  寫中央蘇區的文字,頌揚者居多,批評者也不少。黃道炫著《張力與限界----中央蘇區的革命(1933-1934)》截取1933-1934年中央蘇區全盛到敗走這一時段,著重探索以往基於政治考慮而被忽略的歷史的社會的諸多因素,力求追尋原初的歷史面貌;以當年的而非後來的,描述的而非價值評判的第一手資料,盡可能考察歷史的本然進程。正是作者對歷史的敬畏和謙卑,成就了這本以客觀平實為特色而令人信服的良史。


  革命源流:物質利益和精神鼓舞

  革命,多由知識分子發起。20世紀中國發生的反滿革命、國民革命和共產革命,莫不如此。先有主義黨派,後建軍隊政權,再由黨政軍動員群眾,占山掠地,奪權建國。反思中央蘇區革命,首先遇到的是革命源流問題。


  中國社會發展緩慢,各地之間極不平衡。以土地占有情況來說,中國東南地區地主、富農占地約30%,贛南、閩西地區又小於這個水平。“以往關於地主、富農占地80%以上的說法作為一種政治宣傳在有關調查中沒有得到證實。”(該書31頁)土地較為分散的贛南、閩西地區,竟成為中國蘇維埃革命的中心,可證原先將土地革命和土地集中天然聯系起來的說法站不住腳。

  通常認為窮則思變,革命源於貧窮,固然不無道理,但當年贛南、閩西卻非大貧大窮之地。贛南糧戶年有剩余,農民可以吃飽飯,並有山貨可換必要日用品。革命,給農民帶來的生活改善有限。1932年大災,糧食短缺,加上頻繁的土地變動,農民生活未升反降。姑且不計政策過激,僅大批黨政人員湧入,軍隊激增,糧食供應緊張,就是重要因素。1933年春荒,富田人“甚至吃草”(260頁),博生縣有人吃藥自盡,興國黃塘區有人為爭兩升米把兄嫂活埋(261頁)。第五次圍剿開始,國民黨加緊封鎖,糧商囤積加價,糧荒嚴重。隨著政府強行收糧借谷政策出台,農民生活更加艱辛。而在“赤白對立”的邊界地段,生存狀況惡化,“赤區農民感覺革命後更痛苦”(350頁)。總之,在不得不承認貧窮是革命的溫床的同時,也不能說在某一地區革命就一定是由貧窮造成的,須知不少是“被革命”的。

  中共發動農民革命時所運用的平分土地的物質利益策略,對農民仍有吸引力。將地主富農占地強行拿來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之外,還有大量公田可供平分。贛南、閩西宗族勢大,公田占20-50%,屬宗族集體所有。輪耕經營,由族中年長有威望者管理,並受農民自發監督。中共把公田分給農民,由集體所有轉為個體占有,這對於注重實際利益的農民來說,其影響雖不能高估,卻也非同小可。分到土地和財物的農民“一嘗其味,絕不會輕易忘記”。他們“心想‘這回不幹也得罪人了,反正好人也裝不成了,幹吧!’這才和地主撕破臉皮幹起來了”。他們說:“只要分到十斤糧,死了一千人都值得。”(71-72頁)很多人在嘗到分田地、分財物的甜頭後,便把自家和革命綁在一起,跟著共產黨走了。這正是發動者樂見的結果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34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4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.0012 秒